

深度好文,建议细读。
一、主动适应新常态
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,以城乡统筹为根本,以农业现代化工程为抓手,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,积极深化农村改革,大力发展现代农业,不断壮大镇村经济,扎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,呈现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、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。
优化农业结构。扎实开展农业现代化提升,引进实施超千万元农业项目。新增高效农业、高效渔业面积。提升农产品质量。建设省级水产质量快检室,新增有机、绿色、无公害农产品。推进农村改革。积极推进联耕联种,建设镇级千亩以上示范片、500-1000亩示范点。推进合作组织规范化建设,加快实施土地流转,发展专业大户、家庭农场。加强职业农民培训。
目前大多乡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不强,农业规模项目还不多,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比较大,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还不足,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还不健全,乡镇“三农”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,受到土地资源、生态环境、农业成本、农产品价格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。要继续保持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,实现农民持续增收,任务十分艰巨。
农业作为安天下、稳民心的战略产业。“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”,一定不能忽略农业,千万不能丢了农业农村。
二、准确把握新要求
在工作措施上,要紧紧围绕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的要求,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:
1.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迈上新台阶。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,是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内容。要按照“稳定粮食、扩大经作、增加畜禽、提升水产”的思路要求,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,巩固提升传统产业,培植壮大特色产业,走“产出高效、产品安全、资源节约、环境友好”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。加快农业产业转型。突出优质粮发展,加大优良品种推广力度,开展绿色生产行动,全面提高绿色、有机粮食生产比重,扩大品牌市场占有率,促进粮食增效、农民增收。突出发展设施农业,强化示范引领。扩大畜禽养殖规模,加快畜禽养殖小区建设,推行规模养殖、生态养殖、健康养殖、设施养殖“四位一体”发展模式。加快特色水产业发展,围绕甲鱼、河蟹两大优势,调优养殖品种,扩大养殖规模。加快“接二连三”发展。前延后伸农业产业链条,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,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,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。重抓农产品加工转化,结合招商活动,针对性组织农业专题招商,全力招引投资强度大、科技含量高、辐射带动强的农业龙头项目。全面开展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行动”,鼓励企业通过兼并、重组、技改等措施,扩大加工产能。鼓励发展连锁专卖、配送直供、农超对接等现代流通业态,年内在大中城市新开设农产品专卖店;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,开设农产品销售网店。加快绿色品牌建设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,推动建设资源节约、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。按照“减量化、再利用、资源化”要求,逐步减少化肥、农药使用量,提高农业清洁生产水平。深入推进“绿色建阳”建设,更好地发挥林业生态功能。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、绿色食品、有机食品论证。
2.推进园区示范带动迈上新台阶。农业园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引擎。要以“一镇一园区”建设为抓手,加快实施园区、农业示范带建设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。要着力强化园区设施建设。紧紧抓住省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示范县的契机,积极争取整合国土、水利等项目,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,确保道路、桥梁、闸站涵配套到位,全面提升园区形象。
3.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。强化科技平台服务。抓紧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、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、农产品检验检测、农业科技培训、农业信息服务、农业投融资“六大平台”,强化与院校形成政产学研合作关系和科技联盟,力争园区都有院校作为科技支撑。加快发展“智慧农业”。大力实施“互联网+农业”行动计划,扎实推进现代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有机融合,主攻农业电子服务、农业电子农务、农业电子政务、农业电子商务,实现全镇村级综合信息服务“村村通”,建成智能农业示范点。
4.推进农村各项改革迈上新台阶。农民是农村改革的主体,要聚焦农民富,积极深化农业农村改革,让广大农民分享改革发展带来的“红利”。加快培植新型经营主体。强化职业农民培训,围绕有人务农、能人务农、职业务农目标,实施差别化培训。鼓励具有一定文化知识、专业技能的农民,扩大种养规模,发展成为专业大户,支持专业大户向家庭农场转型。实施“合作组织推进工程”,深入开展示范社创建行动,加快组建行业协会,不断增强联农带农能力。大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。坚持“依法、自愿、有偿”的原则,积极推进土地流转,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、家庭农场、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适度集聚;把联耕联种作为农业规模经营的主要形式,组织引导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,并向联管联营拓展。加快土地确权登记颁证。按照“依法规范、确保稳定、民主协商、确地为主、因地制宜”的原则,扎实抓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,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、四至不清等问题。推进过程中,坚持依法规范操作,严格执行政策,按照规定内容和程序开展工作,并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,依靠村民民主协商,妥善解决矛盾纠纷。建好农村产权交易平台。全面建成镇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并进入实质性运转,积极引导农村各类产权进入平台交易。加大供销合作和农技服务改革力度。推动供销合作社由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延伸、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。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,充实镇村农机人员队伍,实施农技人员素质提升计划,定点培养农业技术人才。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模式,切实打通农业科技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全面推行农技人员服务园区和项目绩效考核奖励制度,促进农业技术推广。创新农村金融服务。大力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,促进金融资源向“三农”倾斜。加强对农村小额贷款公司、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监管,有效防范风险。积极发展农业保险,加大财政保费补贴的政策支持力度,引导保险公司增加险种、扩大覆盖率,提高农业规避风险的保障水平。创新农村投入机制。按照“清理、整合、规范专项资金”的要求,建立和完善农业专项资金整合统筹使用机制,推进产业引导类资金市场化改革,改财政专项资金为支持基金,无偿扶持向有偿扶持转变,推行“拨改投”、“拨改贷”与财政贴息政策,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引导作用。
5.着力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。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“三农”问题的重要途径。我们要突出农村美,着眼城乡统筹,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,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,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,加快“三进一调”步伐,使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。全面提升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,提升供水水源保障能力。加强城乡供水管理的规范化、制度化建设,加快形成区域全覆盖、管理全过程的供水安全保障监管体系。完善公共服务体系。大力发展农村文化、教育、医疗卫生、农村养老、社会保障等事业,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。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,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,有计划地新建、改扩建一批村卫生室,进一步加强村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,确保各村建有“两室一场一路径”(一间棋牌室、一间乒乓球室,一片篮球场,一条健身路径)。突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。按照“典型示范、分类推进、连片整治、成效巩固”的思路,继续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。完善“组保洁、村收集、镇转运、县处理”的城乡统筹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,确保生活垃圾日产日清、河面清洁无漂浮物、农路整洁无垃圾。农村环境整治要坚持建管并重,建立管护队伍,落实管护经费,形成长效机制,防止出现重复建设、浪费投资等现象。扎实推进城乡绿化建设,扎实抓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,化害为利,变废为宝,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%以上。加快“三进一调”步伐。抓紧已竣工安置房交付分配,并完善安置区服务中心的配套建设。积极推行农村社区化服务模式,在村居综合服务中心设立“一站式”服务大厅,统一设立医疗服务、治安警务、劳动保障、人口计生、农技服务等服务窗口,努力为农村居民提供“一站式”便民服务。
三、坚持打造新特色
按照“宜工则工、宜农则农、宜商则商、宜游则游”的原则,调整完善镇村经济规划,拓展镇村经济业态,打造镇村经济发展载体,推进产镇融合,不断厚实经济发展土壤,推动镇村经济发展。
1.完善镇村发展规划。坚持用规划统领镇村经济发展全局,按照高起点、高标准、布局合理、适度超前的原则,进一步调整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和园区建设规划,明确产业定位、主攻方向、发展目标、发展重点和推进措施等。要进一步调整完善现代高效农业和农业产业园发展规划,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。积极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,充分挖掘历史文化、产业文化和佛教文化,发挥人文、产业、佛教等资源优势,坚持市场化运作,让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起来,精心打造生态一日游。
2.强势推进全民创业。全民创业是镇村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、希望所在。要采取更加务实有效举措,最广泛地利用民资、调动民力、集中民智,把镇村经济打造成区域经济新增长点,最大限度增加农村居民收入。要营造更加浓烈的创业氛围,积极开展“解放思想、全民创业”、“争当创业先锋村”等活动,大力宣传相关激励政策,树立全民创新创业典型,激发干群创业激情。大力扶持初始创业,引导农民既要善于以“土”生“金”,更要敢于离土创业,支持镇村个体经营者“二次创业”,鼓励在外务工的产业工人回乡创业。要着力提升创业层次,坚持面向经济、围绕项目、着眼基层,吸引更多大学生回乡创业,带动全民创业,加快镇村经济发展。
3.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。坚持增收与减负并举、“输血”与“造血”结合,拓宽增收渠道,减轻村级负担,强化政策扶持,不断壮大村级集体实力。鼓励村居积极开发利用集体资源,盘活闲置存量资产,发展物业经济、服务型经济,增强“造血”功能。要按照权随责走、费随事转的原则,严格界定政府和村级组织的事权和责任,严格控制村级非生产性开支。